還記得我第一次想認真騎車的時候,走進車店,店員問我:「你身高多少?」

我一臉誠實:「171。」

他抬頭看了一眼牆上的車,指著一台M號說:「這台剛好。」

我跨上去騎了一圈,好像也還行,就差點一頭熱買下去。

後來回家冷靜一下,開始研究才發現——很多品牌都會附推薦尺寸表,但說真的,如果你剛好卡在兩個尺寸中間,那張表就像星座運勢一樣,看了還是要靠自己判斷。

更別說那張表根本沒問你想怎麼騎:

你是想輕鬆通勤,還是偶爾練功?

你是喜歡攻坡、還是要帥氣低趴?

這些都會影響你該怎麼選尺寸,而不只是單純看你幾公分。

現在有了這個小工具 👉 公路車尺寸建議小工具

從你身體實際比例出發,搭配你的騎乘風格,幫你找到最貼近你需求的車架設定。比起用身高猜拳,這才比較像科學一點。

為什麼公路車尺寸這麼重要?

「車對了,騎起來像風;車錯了,怎麼騎都像逆風。」

公路車尺寸不對會讓你騎起來卡卡的,不舒服、容易受傷,還可能讓你對騎車產生陰影。

身高只是參考,真正重要的是你身體各部位的長度比例。

這就是我們開發這個工具的初衷。它不只是一個「身高對應表」,而是從 Stack、Reach 的角度,幫你找到適合你身體的車

什麼是Stack?什麼是Reach?

Bike Stack and Reach
Stack 與Reach 圖片來自 BikeCad

很多人一聽到「公路車尺寸」,腦中浮現的都是 S、M、L,頂多加個 51、54、56 這種數字。

但實際上,那些只是一個範圍,真正決定你騎起來順不順的,其實是兩個關鍵數字:StackReach

簡單說:

  • Reach 就是你從坐墊滑到龍頭的「平躺距離」,
  • Stack 則是從五通到把手的「抬頭高度」。

兩個數值加起來,就是你的「騎乘姿勢」:

想帥氣低趴?Reach 要長、Stack 要低。

想舒適通勤?Reach 短一點、Stack 高一點,腰不會想報警。

每個品牌的 S、M、L,其實背後對應的 Stack / Reach 都不一樣,

你單靠身高去選,很容易選到「號對了,但姿勢不對」的車。

所以我們這個工具,會根據你身體各部位的長度(真的量,不是靠猜),幫你計算出最適合你的 Stack / Reach 範圍,再比對各家品牌的尺寸,讓你知道自己適合哪一台車,而不是哪個「號」。

一步步量,讓車變成你身體的延伸

這個小工具會請你量一些身體部位,聽起來有點像健檢,但別擔心,我都幫你圖解好了。來看看怎麼量吧:

1. 跨下長(Inseam)

怎麼量?

雙腳打直、腳跟併攏站在牆邊,把一本書(或硬紙板)平貼放在胯下,模擬坐墊的壓力感,再從地板量到書本上緣的垂直距離。

✔ 建議靠牆站、請人幫忙量最準。

💡 注意:穿貼身褲,不然會高估你的人生。

跨下長(Inseam)量測示意圖
跨下長(Inseam)量測示意圖

2. 軀徑長(Trunk)

怎麼量?

坐在平面椅子上,背打直,從椅面(坐骨高度)量到鎖骨中點或肩膀下緣(不含脖子)

這是你「上半身長度」的關鍵,會直接影響騎乘時前傾的舒適程度。

✔ 可以請人幫忙用硬直尺+皮尺配合測量。

軀徑長(Trunk)量測示意圖
軀徑長(Trunk)量測示意圖

3. 手臂長(Arm)

怎麼量?

從肩膀最外側量到手腕關節(不是手掌底端喔)。這是模擬你雙手撐在把手上的自然延展長度。

✔ 可以單手自然下垂,另一人側面幫你量。

手臂長(Arm)量測示意圖
手臂長(Arm)量測示意圖

4. 小腿長(Lower leg)

怎麼量?

坐著彎腿呈90度,從膝蓋骨到腳踝內側的骨點(內踝)長度。這跟你的踩踏效率與坐墊高度設計有關。

✔ 選擇坐得穩的椅子量比較準。

小腿長(Lower leg)量測示意圖
小腿長(Lower leg)量測示意圖

5. 身高(Total Body Height)

怎麼量?

赤腳靠牆站直,從地板量到頭頂。基本款,不多說,記得頭不要抬太高就好。

✔ 靠牆站 + 一本書壓頂是最保險的測量方式。

6. 肩寬(Shoulder Width)

怎麼量?

從左肩膀骨點量到右肩膀骨點(不要量衣服邊緣)。這關係到你適合的把手寬度,對操控性與舒適度影響很大。

✔ 可以站直照鏡子標出點再量,不會太難。

肩寬(Shoulder Width)量測示意圖
肩寬(Shoulder Width)量測示意圖

7. 坐骨寬(Sitbone)

怎麼量?

坐在一張紙上(A4紙可),腳自然抬起、臀部用力坐下約30秒,再起身看看留下的兩個凹痕,量它們中間的距離。

✔ 建議用軟一點的書或瓦楞紙墊在下面更清楚。

💡 這是找坐墊寬度用的,不影響車架尺寸,但影響你騎車會不會罵髒話。

坐骨寬(Sitbone)量測示意圖
坐骨寬(Sitbone)量測示意圖

小工具怎麼用?

👉 點進這個連結:公路車尺寸小工具

  1. 量好這幾個部位的數值(用布尺或硬紙板都可以)
  2. 選擇你的騎乘風格(舒適通勤、爬坡效率、空力競速)
  3. 點擊「開始計算」,系統會根據你提供的資料,建議出適合你的 Stack/Reach 值
  4. 還會對照市售品牌(例如 GIANT、MERIDA、Specialized)的尺寸標準,讓你更好選車。你可以直接跟老闆說「GIANT TCR我可能要騎S號」,讓老闆覺得你有做功課。

小提示:尺寸不是全部,風格也很重要

有些人想騎得快一點,選擇低風阻的設定;有些人想每天上下班都能輕鬆一點,會偏好坐姿比較直的設定。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加入「騎乘風格選項」,不是每個人都想騎成環法選手嘛。

結語:買車前,先量自己

不要再靠感覺選車了,這不是買T-shirt。

用這個工具量一次,少走彎路,也讓你的第一台車下一台車真的成為你身體的延伸,而不是折磨的延伸。

🔗 再貼一次連結:公路車尺寸建議小工具

這是我們做給真正想好好騎車的你。當然,你要更進階的話還是請進行專業Fitting,網路上的工具是讓你有信心踏出第一步!

如果你喜歡這種實用又不囉嗦的介紹,幫我分享出去,也歡迎留言講講你「選錯尺寸的悲劇故事」,讓大家一起少踩坑!

延伸閱讀:

已經有花錢的衝動?別著急!這裡幫你分析了常見的四萬塊以下的入門公路車:要花多少預算買車才叫夠?四萬元以下入門公路車介紹

想要更了解公路車,請看這篇:新手必看:如何挑選第一台公路車?從車種、尺寸到升級一次搞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