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公路車,通常都是從一句話開始:「這台車怎麼那麼細,看起來好像很快。」
沒錯,公路自行車(Road Bike)就是這樣一種為速度而生、設計簡潔又效率至上的車種。它不是拿來逛菜市場的,它是給想要騎得更遠、更快、更有感的人準備的。

這種車不只出現在假日河濱的車友身上,更是像「環法自行車賽(Tour de France)」這類頂級賽事的主角。你在電視上看到那些騎超快、屁股離開坐墊衝刺的職業選手,他們用的就是公路車。

如果你是剛開始對公路車感興趣,或已經騎一陣子,開始想升級但不確定從哪裡下手,那這篇會是個不錯的起點。下面我們會從五個重點,帶你快速掌握公路車的基本架構跟選配方向:

  1. 公路車長這樣不是為了好看:設計理念與外觀特色
    從車架幾何到騎姿取向,這些設計細節都藏著讓你更快的理由。
  2. 踩下去的順不順:傳動套件與齒比怎麼選
    變速系統不只是段數多,而是要看你騎的地形、腿力怎麼搭配齒比。
  3. 輪子不只是圓的:輪組對性能的影響
    輕量、高框、氣動還是耐操,輪組是你升級性能最有感的一步。
  4. 騎得順也要坐得舒服:把手、龍頭、座管的調整學問
    騎姿調整沒做好,不只影響操控,還可能讓你腰酸背痛心情差。
  5. 有些配件沒它不行:碼表架、水壺架這些實用小東西
    不是每個配件都要裝,但裝對了真的會讓騎乘變得更順手。

看完這篇,你大概會對公路車到底是怎麼拼起來的、哪些地方可以升級、有什麼坑可以避,腦袋會清楚一點——也許還會突然覺得:欸,好像真的該來認真搞一下這台車了!


公路車的特徵與設計理念

在一堆自行車種類裡,公路車就是那個追求速度感跟輕盈感的瘋子。跟登山車那種在山裡翻山越嶺的硬派風格比起來,公路車玩的比較像是「怎麼用最少的力,踩出最快的速度」。它講究的是輕量、空力、還有踩一下就能衝出去的傳導效率,這些設計也讓它成了長途巡航、破風的第一選擇。

根據國際自由車總會(UCI)的比賽規範,公路車的設計和最低重量(6.8 公斤)都有明確限制。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 UCI Technical Regulation,不過內容有點硬核與無聊,簡單講就是——不能太輕、也不能亂改。這些嚴格條件也逼得車架設計師和工程師不斷在材料和結構上動腦筋。現在市面上的高階公路車,大多採用碳纖維車架、流線設計,在遵守規範的同時,還是能把性能逼到極限。

公路車的外觀辨識重點:

  • 彎把設計(Drop Bar)
  • 細胎與700C輪徑
  • 鑽石型輕量車架
  • 整合式煞變把
公路自行車組成
公路自行車主要零件組成:除了車架外還有傳動套件、輪組以及三件組,圖片是我的愛車Scott Addict RC Pro 2020

公路車三大核心套件解析

一台完整的公路車,車架是最核心的部件,因為它負責連結其他零件,礙於篇幅,車架的部分會再另外跟各位介紹,而除了車架外,最關鍵的零件配置可分為三大類:

  1. 傳動套件(Drivetrain)
  2. 輪組套件(Wheelset)
  3. 三件組(Cockpit:把手、座管、龍頭)

以下將針對這三大系統進一步介紹。

公路車傳動套件介紹與選購建議

傳動套件包含大盤、變速器、鍊條與飛輪,是影響踩踏效率與操控反應的核心零件。

主流變速系統品牌比較:Shimano vs SRAM

品牌操作手感重量技術特色適用族群
Shimano線性順暢稍重Di2 電變穩定性高、價格分布完整入門到職業皆適用
SRAM清脆俐落較輕eTap AXS 無線電變、X-Range 齒比寬輕量與創新派使用者
Campagnolo絲滑流暢偏輕精緻工藝與手感高端玩家、義式風格愛好者

推薦套件:

傳動套件包含哪些零件?

  • 前變速器(FD)
  • 後變速器(RD)
  • 大盤(Crankset)
  • 飛輪(Cassette)
  • 鍊條(Chain)
  • 踏板(Pedals)
  • 煞變把(Shifter & Brake)
Campagnolo 的super record  EPS套件,上面清楚顯示出傳動套件組成有哪些零件(電子變速多了電池與控制器)
Campagnolo 的super record EPS套件,上面清楚顯示出傳動套件組成(電子變速多了電池與控制器)

流行齒比組合與應用範圍

為因應爬坡﹑長途以及滿足騎乘習慣偏向於高迴轉速的方式,現行主流齒比為:

大盤飛輪適用情境
50/34T11-34T爬坡友善,適合新手與長途
52/36T11-28T經典公路組合,適合高速與競速
48/35T + 10-36T適用 SRAM X-Range,兼顧空力與爬坡多種搭配,營造符合各種地形的寬齒比

C夾與油壓碟煞比較:

公路自行車雖然已經逐漸全面使用碟煞系統,但是在入門版本仍有C夾煞車的型號推出,

系統優點缺點
C夾煞車輕量、省錢、維修簡單濕滑下制動力弱
油壓碟煞穩定性高、全天候性能佳,內走線較不影響煞車力道安裝調整需技巧、價格與重量較高

💡 機械碟煞雖為折衷方案,但在制動力與調整便利上表現有限,筆者不建議選用。

公路車輪組選購重點

輪組是除了車架之外影響性能最顯著的元件。升級輪組通常能直接感受到騎乘效率與踩踏反應的提升。

Wheelset
輪組的選擇非常多,選擇符合自己騎乘需要場景的輪組可以提升騎乘感受與表現

常見品牌比較

品牌特點
Shimano平價、耐用、零件取得方便
DT Swiss花鼓精密、慣性佳
Zipp空力設計優異,碳框高剛性
Vision中高框設計,適合空力車
Mavic老牌穩定,鋁輪款式齊全

快拆 vs 貫通軸

  • 傳統快拆(QR):多見於C夾車款,安裝方便,但剛性較低。
  • 貫通軸(Thru Axle):現今主流,提供更高剛性與安全性,廣泛應用於碟煞車款。

輪框高度選擇建議

框高特性適合路線
低框(≤30mm)輕量爬坡佳山路與丘陵
中框(30–50mm)平衡空力與重量綜合地形
高框(≥50mm)空力強、穩定性高平路、鐵人三項

輪圈材質比較:碳 vs 鋁

  • 碳纖維輪組:輕量、剛性高、價格偏高
  • 鋁合金輪組:耐用、經濟實惠、維修便利

輪組在設計、材料選用甚至組裝都具有一定專業度,有時後經過精心設計的鋁合金輪組也不會輸給碳纖維輪組,而近幾年也開始流行碳纖維輻條,後續有機會再來整理並寫一篇文章來介紹。

公路車三件組(把手、座管、龍頭)選擇指南

三件組是操控與舒適性的關鍵,也是影響整車外型風格的重要元素。

內走線 vs 外走線

在選擇公路車時,同時要考慮到外觀與維護成本,這時要選擇外走線還是內走線的車輛要好好思考與抉擇:

  • 外走線:DIY 維修保養方便
  • 內走線:線材藏於把手與車架內部,空力佳但維修難度高
龍頭內走線模擬
內走線化是這幾年自行車的趨勢,許多配件廠商也開發對應的套件滿足內走線的需求

把手型式與選擇

把手型式特點適合風格
Classic 彎把傳統曲線,復古外型經典車款
Compact 彎把Drop 與 Reach 短,騎姿多元長途舒適型
Ergo 彎把平坦掌位區,提升支撐耐力車
Aero 把扁平上把,提升空力空力車與計時車
VISION 的MTH空力把手
把手影響公路自行車騎士的迎風面積,為了達到更低風阻的騎乘姿勢又要滿足UCI的規定,各家廠商無所不用其極的開發空氣力學把手,圖片內的是Vision MTH 空氣力學把手
Bar Tap
除了彎把,握把帶可以營造個人特色,增加騎乘舒適感甚至行車安全,是值得投資的配件

💡 近年趨勢為「上把窄 + 下把 Flare 外展」,例如 40cm 窄把搭配 12–16° 外展設計,兼顧風阻與下坡穩定。

座管與座管束選擇

  • 座管形狀
    • 圓管(27.2 / 31.6mm):泛用性高
    • 異型管(D型 / 空力型):品牌專屬設計,強化剛性與空力
  • 座管束形式
    • 外鎖式:常見於圓管
    • 內嵌式 / 楔型式:配合空力設計,整合度高但影響限制多

以下為常見的座管設計型式:

公路車其他配件推薦:碼表架與水壺架

碼表架

  • 外掛式:安裝簡單、相容性高
  • 整合式(與把手一體):提升空氣力學與視覺一致性
  • 支援品牌:Garmin、Wahoo、Bryton(需確認接座)

水壺架

材質特點
鋁合金價格實惠、耐用
碳纖維輕量化、適合競速
尼龍 / 塑膠彈性高、性價比佳

水壺架標準安裝位置為下管與立管,部分車架亦可加裝第三水壺架,尤其是Gravel 類型與旅行式的公路車,這部分可依照個人需求去調整水壺架數量。

Gravel 或旅行車就會有很多地方可安裝水壺架,例如前叉與下管靠近五通處都多了一些鎖點

騎乘的樂趣才是最重要的!

不論你現在踩的是鋁輪還是碳輪、用的是機械還是電變,裝備只是輔助,真正能讓人持續騎下去的,是那種一踩出去就想笑的感覺。當你真的享受每一段路、每一次風迎面而來的瞬間,你就會知道——自由、健康、成就感,這些不是廣告詞,是你自己騎出來的。

延伸閱讀

想知道要規劃多少預算購買自行車嗎?:自行車價差4大原因,購車預算怎麼配?

如果你已經購買了自行車,這篇文章可以給你一點保養知識:居家自行車維修教學:5步驟延長車齡提效能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4/21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