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週日早上,我超早起床,信心滿滿地跟車隊約去外騎。車衣燙平、胎壓補好、早餐吃到剛剛好,簡直完美開局。

結果不到 15 公里,後輪突然「啪」一聲,直接爆胎收場。我站在路邊翻遍車包,只找到一顆已經過期的能量膠、一根挖胎棒,然後……沒有內胎,沒有氣瓶,什麼都沒有。

當下真的只想原地關機。

隊友回頭看我一下,丟下一句「那你自己處理喔」就騎走了。

靠,這不是戰友,這是放生。

騎車最怕的不是沒力,是顧路顧到內心崩潰

如果你已經開始外騎,早晚都會遇到幾種顧路狀況,像:

  • 爆胎(這是最經典的)
  • 鏈條掉了、煞車不順、變速滑牙
  • 坐墊突然鬆掉,整路蹲馬步
  • 五通沒鎖緊,踩到一半有種車快解體的既視感

你可能會想「機率應該不高吧?」

沒錯,問題就在這。這些狀況真的沒那麼常發生,但只要發生一次,就會讓你超後悔沒準備好。

碟煞和框煞也有差:不是裝了碟煞就天下無敵

有些人以為換了碟煞就可以無敵下坡,工具包也可以縮水。

事實上:

  • 碟煞雖然煞得穩,但也比較容易咬砂或「啾啾叫」,尤其遇到沙塵或水氣
  • 摔車敲到碟盤變形,那整趟都會聽到輪子摩擦聲,比蟬叫還煩
  • 不小心壓到煞車把導致夾器咬死,會讓你裝不了輪子

而框煞的老毛病就是熱當、爆胎,尤其是碳輪在長下坡的時候。所以無論哪種系統,都還是得乖乖帶工具。

外騎工具怎麼準備?這樣帶就對了

我自己是這樣分配的,以下整理給你參考:

🚴‍♂️ 短程(20~50km)

  • 內胎一條(輪徑與尺寸要對喔!)
  • CO₂ 氣瓶+轉接頭 (尺寸最小) 或 小打氣筒
  • 挖胎棒兩支(不是一字起子,不要亂用)
  • 六角工具(4 / 5 / 6mm 或者可拆解車上大部分羅斯的尺寸)
  • 小補胎貼片(有帶最安心,有賣小小一包的工具組)

⛰ 長程(50km 以上)

  • 內胎兩條(怕你連爆)
  • CO₂ 氣瓶兩個/打氣筒(現在有電動的更方便)
  • 快扣+迷你鉗子(鍊條掉了救命用)
  • 小手套一雙(堪稱把帶守護者)
  • 酒精棉/濕紙巾(用完可以擦手手)

🏁 比賽模式

  • 只帶一條內胎、一顆氣瓶和氣嘴(極簡主義)
  • 不帶任何情感,因為掉鏈就是 GG

騎久了才知道:裝備不是負擔,是信心

以前會覺得帶一堆工具很麻煩,還破壞帥氣的車包造型。

但爆過一次胎、掉過一次鏈,就知道帥不能當飯吃,沒內胎連路都回不了。

現在我出門前都會多問自己一句:「我今天如果顧路,能自己搞定嗎?」

如果答案是「不太確定」,那就多帶一點。

出門不怕多,怕的是什麼都沒。

當然平時對車子的保養也是要落實! 👉🏻 居家自行車維修教學:5步驟延長車齡提效能

那你呢?

你外騎會帶哪些工具?有沒有哪次顧路經驗讓你印象深刻?

歡迎留言分享你最扯的「爆胎人生」,讓大家知道不是只有我有陰影 😂

延伸閱讀

保養就是一種預防!:居家自行車維修教學:5步驟延長車齡提效能

準備好,挑戰250K的一日參山:一日挑戰參山國家風景區三石碑:爆腿250K、全程靠車友嘴砲撐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