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剛接觸公路車的時候,預算不高,挑來挑去,最後選了一台鋁合金車(2007 年 TCR 拉絲銀)。那時候根本不懂什麼騎感、車架材質差異,只覺得「在預算內、看起來快」就買了。一路騎下來也沒出什麼大問題,也上過武嶺,直到某次試騎朋友的碳纖維公路車,才驚覺:「啊,原來差這麼多。」

我的第一台公路車是 2007 年的 TCR,低調的拉絲銀配色。它是陪我第一次上武嶺的老朋友。

自行車材質的演進,不只是重量在變

從鋼管車架、鋁合金到碳纖維,自行車材質的變化,其實也反映了整個騎乘文化的變遷。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主流,每種材質也有它獨特的騎乘感與設計限制。

鋼管車架:老派騎士的浪漫象徵

鋼架車雖然重量不算輕,但穩定性與耐用度讓它一直有一票死忠粉絲。手工焊接的鋼管車架,纖細又有質感,是不少人眼中的經典之作。買不起可樂果的我當年也曾入手過 R1000,加上 老Shimano 105甩把改裝過一台鋼架,那纖細的線條真的讓人著迷。最後一台鋼管車是 RH+O 的 Fixie,雖然現在主流已經轉移,但說真的,那種「穩穩的舒服」還是只有鋼車給得起。

GIANT R1000
當年收了一台 R1000搭配老105改裝,騎起來有一番風味
RH+O 的 鋼管車
RH+O 的 Fixed Gear 鋼管車,攝於148高地

鋁合金車架:耐用實在的入門好選擇

鋁合金車架可以說是很多人第一台公路車的共同記憶。比鋼輕、比碳便宜,性能與價格之間取得平衡,是預算有限時的首選。不過鋁車的騎感比較「硬派」,騎久了屁股會有點抗議。

不過這幾年車廠也沒放棄鋁車市場。像 Specialized 的 Allez 系列就有採用 Smart Welding 技術,加上液壓成型的頭管設計,讓鋁合金車架看起來不輸碳車的科技感(至少讓我買單,我也擁有過一台)。GIANT 也曾在 2006~2009 年間推出碳鋁混合的 Alliance 系列,試圖在碳纖與鋁合金之間找到新平衡。不過這種混血材質,有人覺得是各取所長,有人則覺得是各種缺點加總,騎感見仁見智。

specialized allez
Specialized Allez 搭配 Mavic Aksium 簡直是當時的鋁合金CP標配

碳纖維車架:輕量化與設計自由的極致表現

碳纖維車架幾乎成為現代公路車的代名詞。除了重量輕,更因為能針對不同部位調整剛性,讓整體設計更有彈性。不論是空力優化、避震造型、整合式走線,幾乎都靠碳材質來實現。

現在連入門車款也開始用碳纖維,中國品牌的加入更拉低了入手門檻。不過要注意,碳纖維的品質高低差距很大,尤其低價碳車如果製程不穩,不但騎感差,還可能有安全疑慮。畢竟碳纖維車架很依賴人工層層堆疊與高溫製程,大品牌會花很多成本做品質控管,小品牌有時就比較拼運氣。

Canyon endurence
碳纖維車的造型可以更多樣,但不能再用材質當作騎比較慢的藉口是個缺點

公路車材質不只是數據,更關乎風格與價值觀

雖然碳纖維現在幾乎壓過其他材質,但還是有不少人對鋼管車那種手感念念不忘,或是喜歡鋁合金車那種「摔了不會心疼」的安心感。每種材質都有它的定位與價值。

更別說最近歐盟也開始討論限制某些碳纖維製品的進口,原因是製程與回收問題會對環境造成負擔。也讓人開始思考:是不是一直追求升級,反而忽略了「長久使用」的價值?有時候,騎一台自己熟悉又合腳的車,反而是最環保的選擇。

對於材質與設計想多了解的話,推薦大家去逛逛 GIANT 的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裡面有不少互動裝置,能更直觀理解各種車架背後的工藝與邏輯。

總結:公路車材質怎麼選?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我自己這幾年踩過鋼、鋁、碳,也換過幾輪升級。最後發現,真正重要的不是材質的名字,而是這台車在你生活裡扮演的角色。是陪你練功的夥伴?還是旅行中的好隊友?你怎麼用、怎麼騎,才是最關鍵的。

那你呢?你現在騎的是鋼架車、鋁合金車還是碳纖維車?又或者正在考慮下一台該往哪個方向升級?留言聊聊你最有感的一次材質經驗吧!

延伸閱讀:

還在想公路車怎麼挑?這裡可以給你一點靈感:新手必看:如何挑選第一台公路車?從車種、尺寸到升級一次搞懂

進到車店看到標價牌就頭暈?這篇會是你的定心丸:自行車價差4大原因,購車預算怎麼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