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應該都被一堆中國展的照片洗版了吧?我也是。

但身為一個沒有親臨現場、卻持續看了一個禮拜報導的資訊宅騎士,我決定來寫一篇《鍵盤觀展筆記》,幫各位懶得爬文的車友整理一下今年上海展到底有什麼料?又暗藏什麼趨勢?

簡單說:今年中國展,不只是「人多東西多」,而是「新勢力混戰,歐美觀望」。

沒去但還是硬要來嘴

我知道,這年頭沒去展還敢寫心得的,八成會被說嘴砲。不過,我不是靠人脈去打卡,而是靠資訊去拆解。

畢竟我一直有在追中國車市的動向,從過去的山寨轉正、到現在整車出口逆襲,今年喜德盛甚至全面贊助一級車隊(包含人身部品),這幾年變化很快。這次中國展一樣熱鬧,從中國媒體的即時報導來看,我反而看到一些耐人尋味的現象。

先說重點:

  • 歐美品牌缺席 or 保守
  • 中國品牌拚創新,卻又像一起打團體戰
  • 電助力 eBike 完全搶戲,彷彿有電才有市場

從這氛圍來看中國市場已經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台灣自行車產業真的要注意轉型(👉延伸閱讀:3大面向重塑2025台北自行車展焦點樣貌

而感覺大家其實都在等中國「怎麼走下一步」。

展場最火的不是車,是「誰還活著」

從Day1開始,展場直接開戰如同美騎網的標題:「新舊勢力大混戰」。Shimano、SRAM、TREK這些國際大牌還是有出現,但氣勢沒有以前那麼滿。反倒是像INCOLOR、瑞豹、Java這些中國在地品牌搞起氣氛來超有自信。

像INCOLOR甚至弄了個「黑盒子」,每天定時打開讓你拍照打卡,根本是精品飢餓行銷路線。還有瑞豹展出的 MVMT 輪組,用 VISION 的規格、只賣四分之一價格,真的是佛到讓人懷疑人生。JAVA的 RMB 9,999 全碳纖空氣力學車,也同樣CP爆表…

然後,帶電的產品部分更誇張,大疆DJI推出的 Avinox 系統,幾乎是每家山地電助車都想裝上去的存在,甚至 KS 也在展中推出只要RMB 2,950 元的無線升降座管,聽說反應速度快到可以媲美電競產品。

這種「技術下放」的趨勢,會不會就是中國製造升級轉型的最好寫照?看起來不像單純拚價格了,是真的開始在「定義產品」。

但你有沒有發現:歐美品牌在哪裡?

一個微妙的現象——歐美品牌不是不見,而是「出現在別人車上」

比如 prologo、DT Swiss等等,雖然有自家展位,但更多時候他們的產品被裝在中國品牌的展示車上。也就是說,他們的角色逐漸「供應鏈化」,而不再是主角。

而整車品牌如Canyon、Specialized、Cervélo甚至沒聽到動靜,這代表什麼?

可能是觀望,可能是重新布局,但也可能是——沒打算硬碰硬,而是打算走其他通路(如電商或放棄中國內卷市場)

這時候就很值得思考了:如果中國品牌開始自己定義「性能」與「標準」,歐美還守得住「高端」嗎?

我學到的三件事:網路觀展也可以很有感

老實說,這幾年我有點展會疲乏,但這次整理完幾十篇資料後,反而讓我得到一些新啟發:

  1. 別再小看中國車市了 他們不是只會做低價車,現在開始定義新科技(像藍圖的無線電變、XOSS的碼表進化),而且還有潮牌化的設計感。
  2. 品牌之戰轉為供應鏈之戰 從Shimano、SRAM到藍圖、MOTINOVA、KS 以及DJI,大家都在搶誰能整合硬體+系統,誰能快速出貨、快速升級,誰就贏。
  3. 行銷方式也在變 這屆中國展很多「吸眼球」的展位設計、互動活動、社群營造(例如Dahon、喜德盛),這表示品牌競爭不只在規格,也在比「誰能在社群媒體上爆紅」。

那你呢?你對中國展有什麼看法?

我知道有些朋友實際去了展,也有不少人跟我一樣靠網路觀展。那你怎麼看今年中國展的氛圍?你會想買中國品牌的整車嗎?還是覺得歐美的味道才是王道?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說不定我下一篇觀察文就會引用你說的話喔!

延伸閱讀

2025台北自行車展的觀展心得與反思:3大面向重塑2025台北自行車展焦點樣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